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德耀中华道德模范在身边”第四期访谈实录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7-28 14:53:44 责任编辑:国梁

主持人:谢谢李部长的介绍。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唐山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唐山的城市影响力也将逐渐显现。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好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凝聚起"中国近代工业摇篮"扬帆远航的精神力量呢?

李丽:我们唐山具有130多年的工业历史,应该是北方工业重镇,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中国北方瓷都。我们这里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和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现唐山已经形成了精品钢铁、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那么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提出的"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的发展定位,我觉得就是要发挥好像"久强"同志这样的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让"久强事迹"走近机关、走近企业、走近学校、走近社区、走近农村,扩大"久强"效应。同时还要组织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以历届道德模范的事迹为原型,创造出更多的文艺作品,以故事汇、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宣传形式,展现各类道德模范的大爱情怀、高尚情操、无畏精神和敬业风范,用我们身边的事儿教育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儿,进一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潮中,凝聚起我市转型升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唐山从传统的工矿城市向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综合性沿海城市转变的历史性蝶变。

主持人: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另一位嘉宾,是抚宁县驻操营镇龙泉庄村党支部书记温守文。多年来,他始终把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当成人生头等大事,用一只手臂书写了传奇。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温书记的先进事迹。(插入视频短片)

主持人:人们一直都称呼您为"独臂书记",请原谅我的冒昧,您能说说这个称呼的由来吗?

温守文:主持人好、网友好,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直播间和大家一起交流经验。我1974年入党,同时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又被上级确定为公社副书记的人选,在一次集体劳动中,不幸被机器打断了左前臂,造成终生残疾,那时我24岁。上级为了照顾我的生活和工作,给我安排到公社当会计辅导员,应该说那个期间也是人们可望不可及的一件好事儿,人们也是十分羡慕的。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村里头特别穷,是左近闻名的穷村,一年打粮不够半年吃,人们靠吃返销粮和山野菜度日,全村不到100户人家,就有50多个光棍,面对这种场面,我是很不甘心的。

主持人:温书记,我知道您是一名扎根农村40余年的村支书,也曾几度放弃各种优厚条件又改回村里当书记,是什么原因让您一心扑在村里的事业上的呢?

温守文:是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建设自己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那么一种责任感,也是自尊心。第一次我放弃优越的工作,回村当书记,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老百姓吃饱饭。第二次我放弃自己的工厂,放着钱不赚,根据大家的要求,我又出来当书记,并且用自己的工厂做抵押,给村里办企业,也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后因为工厂在第一次宏观调控期间,三角债把工厂拖垮了,自己也做了一身病,然后放弃了书记的职务,休息了两年,99年放弃了我弟弟年薪10万元的聘请,让我给他管公司、当经理。这是第三次。

主持人:当时年薪十万可不少。

温守文:当时是1999年8月,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我又放弃了高薪的聘请,又第三次当上了村书记,立志改变家乡面貌,都是一个目的就是家乡的尊严和家乡百姓的幸福。

主持人:万事开头难,那么您在70年代刚刚接手村支书时,面对一穷二白的家乡,您工作的第一个主攻点是什么?

温守文:那时候心目中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多打粮食,让老百姓吃饱饭。为了多打粮食,我一只手带领乡亲们改河造田,当干部就得干到前面,一只手还要干到前边是相当困难的,为了改河造田,我用一只手夹着锹去干活,把衣服磨破了,把左边的肋骨和胳膊都磨出了血泡,有时候血和水都把衣服侵透了,自己就咬牙挺着,尽力不让老百姓看出来。只有自己带头去干,才能影响和带动老百姓,通过几年的奋战,我们赢得了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在全区增产幅度第一,不但摘掉了缺粮队的帽子,让人们吃了饱饭,而且还通过改河造田种水稻,使每人每年能分上一百斤大米,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人们吃饱饭了以后才体会到幸福生活不仅仅是吃饱饭,还得让人有钱花,为了发展经济,我提出在坡地上大面积的发展水果,并且自己到沧州地区去考察,引进了办小五金厂的技术和人才,当时以粮为纲的左倾时代,自己就犯了微生产力论的错误,想干的事情都没有干成,因为思想渺茫,失去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后来我就失去了书记的职务,自己开始办小五金厂,1984年当时一年赚了12万,这个数目在当时不是小数,不但自己富了,而且弟兄们也都跟着富了起来,自己拿钱为家乡修路,乡亲们也是有求必应。

后来有一件事对我的感触非常大,使自己的心情没法平静,全村不到100户人家,就有43户人家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以后不同程度到我们家借钱,特别是当时有一个老人,也是我们的老党员,在三十的上午,他带着他的儿子到我家借钱,还没说话就先哭了,说他有三个儿子,这是老大,过了年就29了,还一直没人给说媳妇,这回有人提对象了,可是娘家要两千块钱,他拿不出来,老人家没办法就到我们家去借钱。而且三十的上午必须把钱得给了人家,要不这个对象就黄了,没办法就找的我。我给老人拿出了两千块钱,瞅着他们走的背影我心情非常不好受,我当时就默默的下决心,只要自己不出这个庄,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有后来我放下自己的企业,又重新当书记,没有这个过程对我的触动,可能我不会动摇我干自己工厂的信念。

“德耀中华道德模范在身边”第四期访谈实录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http://v.hebnews.cn/2015-07/28/content_4931764_6.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